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都江堰体育网 >> 搏击

数十年艰辛逐日中国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节能

发布时间:2020-09-25 10:00:50

数十年艰辛‘逐日’中国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约需10年,耗资50亿美元(1998年值)。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俗称人造太阳。

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我国参加ITER计划谈判,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ITER谈判联合小组代表我国政府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草签了ITER计划协定。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

我国参加ITER计划是基于能源长远的基本需求。2013年1月5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宣布,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辅助加热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在综合测试平台上成功实现100秒长脉冲氢中性束引出。

2017年,正值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成立10周年。最近,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期间,发际线有些后退的王晓宇和头发发白的王敏穿行在中外核聚变专家之间,风度翩翩地与大家握手寒暄,俨然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中国核聚变人。而他们的成长,还要从16年前说起。

2001年,时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传红致信国家领导人,倡议中国加入ITER计划,并制定国家核聚变能发展计划。当时24岁的王晓宇刚成为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研究生,他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充满了想大干一场的豪情。

鉴于机遇难得,我国应参加ITER计划。2003年1月,国务院初步同意中国加入ITER计划谈判。经过几年艰难的谈判,最终在2007年,我国正式加入该计划。

该计划吸引了包括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参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次以全权平等伙伴身份参加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太阳能带来光与热,是因为它内部时刻都在进行热核聚变反应,如果人类可以掌控这种反应,就意味着世世代代将拥有无限的、清洁的能源,ITER计划便致力于打造人造太阳。

中国有一批像王晓宇一样的年轻人先后投身于这项计划中,他们的整个青春都演变成了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在一次次蜕变和成长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推动中国和世界核聚变事业的发展。

年轻的元老

这项多国合作的大科技项目涉及能源、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各方博弈在所难免,谈判在2004年前后步入了胶着期。

刚刚研究生毕业的王敏就是在这时从武汉被派到了北京ITER谈判办公室,做前期资料收集和准备等辅助工作。不久后,已经研究生毕业的王晓宇则从四川启程,前往ITER计划的德国联合工作站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他们成为中国ITER家族年轻的元老。

在ITER计划正式启动前的谈判阶段,这两位小年轻时刻都被老一辈核聚变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激励着,鞭策着。

当时霍裕平院士已年近七旬,但还在到处飞。2005年,霍院士去德国参与热核聚变实验堆选址问题的谈判,王晓宇挤进去旁听。

几十平方米的半地下室房间里挤了三四十人,光线昏暗、空气浑浊,就像老电影那种场景。王晓宇和各国的年轻工作者搬着小凳子坐在谈判桌后面,看着前面的大佬们唇枪舌剑。

选址是各方博弈的重点之一。热核聚变实验堆所在地将获得人力和经济资源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且不同的地址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这涉及各个参与成员将分摊到何种具体任务、争取到怎样的利益,因此各方代表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

霍院士一拍桌子,特别理直气壮地跟他们说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你说的,但我们的观点是。。。。。。 王晓宇模仿着霍裕平当时的样子。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科技弱势地位和英语谈判的不利环境,他压根儿不敢想象老院士气势能那么足。这给当时只身在国外工作的王晓宇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坐在谈判桌前,强烈的爱国情怀自然就涌上心头了。王敏也被鼓舞过很多次。

谈判阶段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是知识产权之争。技术超前的成员坚持尽可能少分享技术秘密,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希望多获取。2006年12月在韩国召开的最后一次ITER计划政府间谈判会议上,时任科技部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林新作为知识产权专题的中方谈判主攻手进行该专题的最后一轮谈判。王敏则跟随其他谈判专题组一同前往。

早上9点开始谈,林处长那组到晚上8点还没谈完! 其他组的谈判早已结束,王敏和几个年轻人跑到知识产权会议室门口守着,焦急地等待谈判结果。晚上8点半,门终于开了。

门开了,我就看见林处长和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的满安婷两位美女欣慰地笑着往外走。 谈判席上的女辩手凤毛麟角,王敏像个小粉丝一样激动地说:她们那种表情你知道吗,一看就是成了! 最后,知识产权谈判以所有成员共享所有ITER计划的知识产权告终。

虽然彼时,初出茅庐的王敏和王晓宇更多的是辅助和旁听,但前辈们所展示出的爱国情怀和中国智慧总是环绕着他们,以至于这些年轻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觉得能为ITE从王龙英三楼的家到一楼共36级台阶R贡献出哪怕一丁点儿力量都是值得的。

直到后来,他们成长成为热核聚变领域独当一面的能人,这种初心也不曾改变。

从跟跑 到并跑

2007年,ITER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上层将热核聚变反应实验堆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和零件分解成不同的采购包,由7个成员国各自承担相应份额的采购包生产任务。2008年科技部成立了ITER中心,作为ITER计划的中方国内机构。十几个元老从该计划的准备者转型成执行者,由于人手有限,王敏被架上了项目进度管理中方联络人的岗位。

我不是核聚变专业的,不是英语专业的,不是项目管理专业的,也不是学谈判的。王敏长着一张娃娃脸,特别容易脸红。

ITER国际组织代表每个月都会召集七方的项目管理人员开会,讨论确定进度、管理方法和规则,谈判各方任务的进度接口,提出各方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和目标,会议内容不但专业而且暗含博弈。29岁的王敏第一次参加会议,战战兢兢地坐在了China桌签的后面。

第一次开会,各国代表坐了一圈,王敏以为准备得已经非常充分了。召集人先代表ITER组织说了一大段提议,首先问中方对提议是否有意见。

但那时候的王敏并没有完全听懂召集人那一长串提议。

能请您再重复一遍吗?

召集人又说了一遍。

王敏还是没听懂:能请您再重复一遍吗?

召集人说了第三遍。

中华养生

美白去斑
南通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消化不好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