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21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都江堰体育网 >> CBA

范诚马桑树下的壮美歌谣

发布时间:2020-08-05 11:26:14

湘西。桑植。贺龙故乡洪家关。

这是一个山间盆地,群山环抱,秀峰耸峙,小溪蜿蜒,流水潺潺。桑植著名的贺氏家族就聚居在盆地中央。周围有泉峪山、枫香山五条葱笼山脉,宛如五条蟠龙聚首关头,拱卫着这块土地。天龙溪、玉泉溪、鱼鳞溪三条小溪欢快奔流,于此交汇,因而形成 五龙捧圣 、 三水绕门 、 金线吊葫芦 的大格局。风云际会,地灵人杰。

在洪家关附近山头上,遍地生长着一种马桑树。这是一种普通的落叶灌木,又称 千年红 、 马鞍子 。马桑树多枝丛生,一簇一簇。春风一吹,满山的马桑树吐翠滴绿,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与马桑树相互依偎着生长的,是一种灯台树。它常常攀附于马桑树上,枝桠互相交错,紧紧缠绕着。生活在当地的土家人,用马桑树和灯台树来表达男女青年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崇高爱情。

贺锦斋旧屋。浑浊的桐油灯下。

年轻英武的红军师长贺锦斋,正在教温柔漂亮的妻子戴桂香唱一首经过他改编的桑植民歌。

男: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自个儿移花别处栽。

女: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不到锁不开。

狂风吹得窗户飒飒作响,桐油灯忽明忽暗。歌声伴着泪水,诉说着这对青年夫妻的又一场生离死别。

明天一早,贺锦斋就要开赴前线,冲向战场。两人结婚十年,在一起的时间却没有半年。久别胜新婚,恰似洞房花烛。转瞬又别离,道不尽的离情别绪

贺锦斋,1901年2月出生于洪家关一个贫苦教师家庭。其父亲贺士奎,字星楼,是贺龙的堂叔,前清秀才。贺锦斋原名贺文绣,比贺龙小5岁。少时聪明好学,随父攻读,修文习武,赋诗填词。本来前程似锦,但在当地贪官污吏的陷害下,父亲吃了官司,进了牢狱。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只得辍学去当学徒,一边营救父亲,一边挑起家庭的重任。从此对旧制度深仇大恨,不共戴天。

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革命武装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贺锦斋,他兴奋之余,写下诗句:

黑夜茫茫风雨狂,

跟随常兄(贺龙)赴疆场。

流血身死何所惧,

刀剑丛中斩豺狼!

1919年,刚刚新婚不久的他辞别恩爱的妻子,毅然加入了贺龙部队。由于作战勇敢,由士兵而升任排长、连长、营长。1926年,随贺龙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师长。指挥所部参加了澧县、斗湖堤、武胜关、逍遥镇等战斗,屡建战功。

1927年,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指挥第一师主攻朱培德的总指挥部,全歼守敌,把血染的红旗插上南昌城头。成为南昌起义著名的英勇战将之一。

戴桂香是洪家关附近乡村的一个农家姑娘。她出生于190 年,比贺锦斋小两岁。虽然是农家儿女,但高山有好水,好水养好女。十几岁的戴桂香,出落得俊俏俏,水灵灵,成为十里八乡的大美女。

这时的贺锦斋,也成长得英俊潇洒,一表人才。

1919年8月,按当地乡村的风俗,18岁的贺锦斋与16岁的戴桂香喜结连理。

真的是俊男靓妹,郎才女貌。婚后男欢女爱,情意缱绻。

婚后仅近1个月,贺锦斋便立志从军,追随堂兄贺龙 闹革命 去了。

从此,各奔一方,天涯孤侣。

直到1928年2月,大革命失败后,贺锦斋才回到戴桂香身边。此时的贺锦斋,已是贺龙手下的一名骁勇善战的年轻师长。

上马将军,下马诗人 。贺锦斋不仅会打仗,也会写诗。尤其拿手的是,他会撰写和改编山歌歌谣。桑植是有名的民歌之乡,普通老百姓,都会唱山歌。贺锦斋编写了许多红军歌谣,极大的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

老子本姓天,家住潭水边,有人来拿我,除非是神仙。

刀口对刀口,枪尖对枪尖,有你就无我,你死我上天!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最初的歌词后两句是: 郎被生意缠住手,三五两年不得来 ,反映的是男人外出去经商,妻子在家守候等待的情景。

贺锦斋婚后离家近十年,这次随贺龙辗转回到老家,重新组织革命武装,终于与年轻貌美的妻子小聚。想起这十年来与妻子聚少离多,部队很快又要出发,他在昏暗的油灯下,正在挥笔改写《马桑树儿搭灯台》的部分歌词。

妻子恋恋不舍。不走行不行?

丈夫态度坚决。不行!让我去吧,我的命大,这十年打了 00多仗,没伤我一根毫毛。革命胜利后,我会好好报答你的。

随后,他将新改编的歌词,一句一句教授给妻子。他对妻子说,想我时就唱吧,可以解脱相思之苦。

于是两人深情对唱起来。

没想到,这竟成为他们永诀的离歌。

1928年8月25日,贺锦斋率部随贺龙挥师东下,抵达石门。9月初,他奉命率部袭击澧县大堰、王家厂一带的团防武装。从王家厂返回石门的第二天,红四军遭到敌第十四军教导师李云杰部及多股团防的包围袭击,伤亡众多,参谋长黄鳌壮烈牺牲。贺锦斋率部冲出重围,退往石门泥沙。但在转移途中,又遭到敌人的包围。这时,敌军围困万千重,双方实力悬殊,突围将会付出很大的牺牲。于是,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在与敌人作最后决死的一战之前,他想到了他的妻子和家人。想到妻子是一个身单力薄的女性,怕她支持不住。他只给弟弟贺锦章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

吾弟手足:

我承党殷勤的培养,常哥(即贺龙,原名贺文常)多年的教育以至今日,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刀锯鼎镬而不惧。前途怎样,不能预知。总之,死不足惜也。家中之事,我不能兼顾,堂上双亲,希吾弟好好孝养,以一身而兼二子之职,使父母安心以增加寿考,则兄感谢多矣!当此虎狼当道,荆棘遍地,吾弟当随时注意善加防患,苟一不慎,即遭灾难,切切,切切。言尽如此,余容后及。

兄绣

1928年9月7日于泥沙

家书中还附了两首即兴写成的诗:

其一

云遮雾绕路漫漫,一别庭帷(指父母)欲见难。吾将吾身献吾党,难能菽水再承欢。

其二

忠孝本来事两行,孝亲事望弟承担。眼前大敌狰狞甚,誓为人民灭豺狼。

家书写好后,他派警卫员李贵卿把家书送往洪家关。

9月9日拂晓,敌人围攻加剧。贺锦斋主动要求带领警卫营和手枪连担任后卫,掩护主力突围。在贺龙带领主力突出重围之后,他沉着指挥部队,与追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的进攻,为主力部队转移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他指挥部队最后撤退时,被一颗流弹击中要害。战友们紧紧抱住他。他怒视着山下的敌人,大声说: 不要管我,快把敌人死死堵住!

他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戴桂香在丈夫走后,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大清扫,在大山洞里躲了整整三年。

三年里,不见亲人的音信,难见太阳和月亮。她不知道爱人已经英勇牺牲。

每想到爱人,便唱起爱人教她的歌谣。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每唱到这里,她平静了,心里释然了。

她经常摘些马桑树叶,压在枕头下。她把对爱人的思念,藏在心里,牵入梦里。

三年后,红军回来了,她也下山来了。

19 1年6月的一天,她正在屋前的小溪边洗衣裳。

抬头,忽然看见几位红军战士抬着一口棺材走了过来。

没听说谁家死了人呀?再一思量,心里 咯噔 了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

红军战士已来到她身边, 大嫂,贺星楼家在哪?

啪! 棒槌掉进水里,人跌倒在溪边。

贺星楼,就是贺锦斋的父亲啊!

她强撑着,拖着发软的身子,扶着爱人的棺材,一路哭喊着回家: 锦斋回来了!锦斋回来了! 声嘶力竭,泣不成声。刹那间,全家哭成一团

戴桂香与贺锦斋没有生养,锦斋牺牲后,公公婆婆多次劝她,你还年轻,趁早找个人家,移花别处栽吧。

不!锦斋是天下最好的男人,我就守着锦斋!

贺锦斋就葬在屋后的马桑树下,她像灯台树一样,经常去陪伴他,为他歌唱: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不到锁不开

贺锦斋为戴桂香留下最后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成为他们的千古绝唱,也是戴桂香的精神支柱。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戴桂香唯一的爱好就是自己唱、教人唱这首歌。

她在红军战士中唱,在红军家属中唱,在留守家园的妇女中唱,在广大群众中唱。一时间,桑植城乡,这首歌流行起来,不仅人人会唱,还激发了更多桑植儿女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这是一首送别的情歌,一首催征的战歌,一首胜利的凯歌,更是一曲革命的颂歌。

19 6年,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附近的乡亲们,扶老携幼,前来送别。漫山遍野,红旗如画。村头巷尾,田间溪畔,久久回荡起这首《马桑树儿搭灯台》。

歌声滚滚,战鼓阵阵。

歌声阵阵,洪流滚滚。

这一唱就是67年。

直到1995年,戴桂香92岁,病入膏肓。快离开人世时,她费力地张开嘴,嘴唇蠕动着,似乎要说什么,没有说出来。又好像在自言自语。陪护人员仔细聆听,她在轻轻哼着《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词

然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几天后,贺锦斋将军的坟边,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戴桂香的名字。

他们的坟茔周边,长得最好的是马桑树和灯台树,互相依偎,紧紧缠绕,满山遍野,漫无边际。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这首民歌又唱响起来。

凄美而坚贞的故事,优美而高亢的旋律,响彻云霄,飞向远方。

宁德去哪里看白癜风
廊坊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榆林治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友情链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