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从什么书读起建议收藏节能
发布时间:2020-09-24 04:59:11
中医入门从什么书读起?【建议收藏】
中医入门从什么书读起?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姜春华说: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
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读书入径的方法!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价格杀得很低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听从(指挥)。 据信为谢考的声音说。。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
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
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
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
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
这样循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四部经典熟悉之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经》注解和《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
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20种左右。第三年是由约及博的阶段,鼓励学生多读书,不仅大家、名家的书要读,即便是《串雅》内、外编也要读,读得越多越好。
读书要写笔记,写心得体会,要用《内经》著作为尺度,来分析评价。这一年大约可看医书40种左右。第四年是继续巩固理论知识,从事临床实践的阶段。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由浅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浅,都可达到登堂入室。至于孰先孰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相应地选择。应注意的是,两种途径虽可融通,但都要把握重点,即经典,即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
先声药业港股上市濮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荣耀时刻,在2020大健康产业(重庆)博览会中,太极集团多个产品斩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