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我國城市地下停車場發展現狀及修建技
发布时间:2019-10-17 13:48:51
大讲堂 | 我国城市地下停车场发展现状及修建技术(上)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私人小汽车数量日益增加,人们在享受小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小汽车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目前1、二线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停车需求正不断膨胀和集中释放,而各大城市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总是滞后于汽车的发展,停车管理水平跟不上需求,“停车难、乱停车”现象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与交通秩序解决城市停车难特别是有效减缓城市中心区域的停车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地下停车场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一种解决目前停车难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亦是趋势所在但由于停车取车麻烦、收取费用较高、动静交通结合不够等原因,在局部地区及特殊时段就出现了许多地下停车场停不满的现象地下停车场在国内推行,还有许多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本文旨通过对地下停车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地下机械式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运营和投融资等内容进行研究,为我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城市地下停车场的综合计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二、地下停车场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国内城市停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国城市停车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停车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点
1、停车位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如图1所示,截至2017年3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己达2亿辆,全国有49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1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苏州、深圳6个城市登记备案的汽车数已突破300万辆,部份城市汽车保有量年平均增速超20%
近年来,停车设施供给数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是与停车需求的快速膨胀相比,仍然存在停车位总量不足,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以北京为例(见图2),截至2017 年3 月,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经到达了554 万辆,而北京全市备案停车位为196.14 万个,约为汽车保有量的1/3根据国内外城市经验标准,城市中每辆汽车应配备1.2~1.3个停车位,按汽车与停车位1∶1 守旧估计,北京市备案停车位缺口达358万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以此为标准,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停车位缺口很大,由此可见地下停车场的建设迫在眉睫
2、停车位组成不合理,配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在交通工程中停车场可分为三类:配建停车场、路外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公道的停车结构是三者之比约为6∶2∶2,而国内许多城市3者之比约为1∶5∶4,理论上起主导作用的配建停车场只起到补充作用
3、路内停车现象严重
据调查和统计,国内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路内停车比重偏大现象路内停车占用了大量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容易导致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多发的局面
4、现有停车场规划及设计不合理
由于公共停车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需求不均衡、停车设施分布不均匀、停车需求预测不准确以及计划布局不合理等原因,虽然我国停车位十分紧张,但部分停车场仍然存在使用率低、经营状况较差等问题另外计划设计的停车场形式单一,绝大多数为地面停车场,空间利用率高、使用效力高的机械式停车场使用较少
5、居民遵法意识不强、违法治理不足
居民遵法意识不强导致的违法停车也是引起停车难的缘由之一由于停车资源的不足,很多人直接在路边随便停车,不仅影响交通还对城市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路内违法停车的成本极低,一定程度上纵容和加剧了停车难的现象
(2)停车政策发展分析
针对停车难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级都推出了相应的停车场相关政策,着力于引导和协调资金、计划、施工等各方面工作,增进停车场发展
201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加快推动停车设施建设,有效缓解停车供给不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计划》也提出了地下停车场发展建设的要求目前,全国共有18个城市出台了31条与停车场建设相关的法规,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方面内容:土地划拨、出让;商业配套可达50%;税费减免,免征房产税或土地使用税;奖励补贴,市、区两级分担;收费市场调节价
虽然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出台了鼓励公共停车场建设、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停车场、停车场建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策,然而地下停车场在国内推广效果却不显著,主要原因以下:
①虽然各地政策频出,但政策支持还停留在文本阶段,没有具体落实;
②虽然已经提供了停车场建设的利好条件,但是支持力度还是不够,使得建设地下停车场成本太高,收益预期无法吸引民间资本;
③各地停车场政策法规复杂交错,在实际工程建设进程中会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审核等问题,影响停车场建设效率和积极性因此,地下停车场在国内推广,还有许多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
3、国外停车场发展现状
为解决无规则的路面停车现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通不畅状况,保持和增进城市的功能,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改进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目前已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停车场法规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
(一)日本停车场的发展现状
由于日本人口密集、车辆较多、道路条件较差,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通过政策引导、法制管理、技术创新等手段增进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1、制定促进停车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
①明确停车场建设的主体是民间机构,对私营及半民营停车场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停车场的建设;
②通过公路开发资金、银行特别利率融资、日本电信公司(NTT)股票销售收入等手段对民建停车场建设提供低息贷款;
③对停车场建设的相干税收如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实行不同的减免规定
2、健全的法律规范了停车场建设与管理秩序
如表1所示,日本停车建设相关的法规较完善,具有全面细致的特点,基本涵盖了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的全部内容,同时其出台时间较早并适时进行修订,使日本停车场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得到有力保障
3、因地制宜发展地下停车场建设技术
①主张推行立体机械车库日本是最早应用机械式车库的国家之一,其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发并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的机械式停车设备,截至2014年,日本机械停车位总计296万个;
②积极倡导“小而分散”的原则,鼓励经营者合理利用空间建设小规模停车场,部份停车场只有两三个车位,主打灵活便捷;
③提供完善的停车场指南和停车诱导系统,减少不必要的探路行驾和路面停车,提高已有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2)欧美停车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汽车交通量的增加,停车和相关问题日趋严重,欧美许多国家也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停车政策来改善停车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甚至触及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其典型经验如下
1、增加停车场容量,减小供需矛盾
停车场建设早期,欧洲城市主要通过在街道放置临时停车板的方式为短时间停车创造条件,但后来发现该法会降低道路通畅性,各国相继取消该措施停车场建设中后期,各大城市主要通过建设立体化、机械化的停车场来适应停车需求的发展
2、完善法规,明确停车场建设者义务
美国部分城市通过实行利益课税制度,要求新建停车场服务范围内的企业、不动产的所有者负担一部分停车场建设费用,以此促进地区内的停车场建设
3、加强对各种停车场的管理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停车管理体系,也是世界上停车管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英国赋予停车管理机构GLC(Greater London Council)具有强制性权利,在交通量不断增加的城市中心部,通过管制停车场到达抑制汽车交通量,促进使用公共交通方式的目的主要做法包括:
①对不同区域设置不同停车时限,通过采取时间累进制费率政策(对长时间停车者征收比短时间停车更高的费用)及严格执法来保证车位络的高效运转;
②通过设置配建停车场规模的上限、动员私有停车场的所有者将其停车场向公共开放、对于现有的私用停车场课税以促使其转向公共停车场等手段加强对非公共停车场的管理
4、利用停车政策增进城市交通结构调整
到了机动化中期,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发展已从大兴土木的建设阶段转入强化管理的完善阶段,停车场作为交通系统的子系统,不仅是一个静态交通供应问题,更是一个“以静治动”的重要手段,停车政策逐步被作为整个城市规划、交通政策的一部分加以利用,促进城市交通结构的调整主要做法如下:
①通过有偿使用限制路上停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②通过步行街实现人车分离,实施边缘地带停车,控制城市中心车流量;
③通过建设停车换乘(PR)停车场,利用换乘方式增进机动车交通需求向大量运输的公共交通方式转移,调剂城市交通结构
(三)新加坡停车场的发展现状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但是却没有严重的停车问题,其解决停车问题主要是从供需两方面入手
1、供给方面
①在城市密集地段,利用先进智能的停车络,发展立体化停车系统,确保公共停车场容量满足需求;
②停车位实行“只租不售”政策,公共住宅楼、私人公寓楼和商业服务区内都不设置单个固定的租车位,停车实行“先来先停,有空可停”的做法,提高停车位的利用效率
2、需求方面
新加坡政府不鼓励百姓买车,每一年高达数万元的养路费用使百姓买得起车但用不起车,因此有车族是少之又少,从源头上控制停车需求
四、城市地下停车场建设管理模式
(一)投融资模式
地下停车场数量巨大,所需建设资金也较大,建设停车场时,应结合城市停车场建设的自身特点,按照建设多元化,管理属地化和统筹、一体、集约的思路,不同的停车场建设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模式目前国内外城市修建地下停车场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和政府管制下的民间投资三种模式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或民资独资建设的停车场的主要融资模式有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移交(BT)、移交—运营—移交(TOT)、移交—建设—移交(TBT)、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几种
一般来说PPP 模式适用于建设公益性停车设施,可以依照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人参与,特许经营期一般不超过30 年,内部收益率一般不超过8 %,若实际收益低于目标收益时由政府提供支持其他经营性停车场建设,则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鼓励通过BOT、BT 等方式通过公私合作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停车设施停车场PPP 项目的运作流程可参考泸州市第二批城市停车场PPP项目,如图3 所示,在通过采购方式确定社会资本方后,由设立的项目公司完成各停车场项目的前期审批手续、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等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并验收合格后,由项目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对停车场进行收费运营管理,并负责停车场的卫生清洁、检验、主要构件结构的保养维护,在30 年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应无偿将项目资产移交给项目实施机构,项目公司清资核产后注销,项目合作终止
(二)建设用地获取方式
在地下停车场建设的进程中,获得建设用地是关键问题之一一般要斟酌以下几种情况:
①新建项目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其土地及产权依照新建项目的主体性质划分,采用出让情势的,不额外收取土地出让金;
②已建项目扩建地下停车场,按照已建项目性质确定,主体是划拨方式的则地下停车场用地也依照划拨方式获取;
③政府主导新建公共停车场,由地方政府调和国土部门购地,财政拨款,地方国有投资公司投资采用公私合营PPP 模式新建的停车设施,可依照“政府出地、市场出资”的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人参与;
④其他地下停车建设用地,一般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地
(三)运营管理
在停车场管理方面,建议发展智能地下机械停车场,通过建设部署统一停车位编码及车辆地磁感应装置、车载智能终端、北斗高精度地基增强定位技术、无线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终端、智慧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面向用户的APP 应用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汇集停车场(位)的基本信息、管理信息、运营信息,借助互联、物联、大数据等信息化、络化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智能停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级停车场互联互通和车辆统一管理、智能监督管控、电子支付以及涉车数据共享等在“互联+”盛行的情况下,推动停车场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是用互联的思惟对传统停车行业进行管理升级乃至盈利模式的变革,可以有效提高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在停车管理上,建议推行限时停车制度,通过停车计时收费、增加违章停车处罚力度、限制路边停车等手段,使部分车主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机动车对停车场的需求在交通流量大的路段严禁停车,对大城市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与国外管理法规的实行相比,在处罚的严格程度和条款的细化公正方面,我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在此建议政府尽快将停车问题纳入立法管理轨道,保障停车资源的公道使用
未完待续
本文源自:《中国工程科学》,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谭忠盛教授
宝宝健脾助消化吃什么
宝宝健脾胃食谱
小儿脾胃虚弱的症状
焦作治疗男科费用临沧治疗盆腔炎费用
北海治疗卵巢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