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重如山散文搭配
发布时间:2020-05-31 05:24:51
师恩重如山(散文)
师恩重如山(散文)
思君令人晓,岁月无多少。
每一场相思都令人憔悴…
只是,不要让等待成为遗憾难找…
李运祥(彜)
师生关系,可能是世上最真诚的人际关系了,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漠,只会历久弥香。在我做学生的生涯中,受到过许多老师的恩惠,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难以忘怀。所以,我今天想写写我的初中老师吴绍祖。
进初中时,我们如群刚刚展开羽毛的小鸟,碰到了一位老师,姓吴,名绍祖。从那以后我们就围着他转。他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他就把自己的大名写在黑板上:吴绍祖。留一七分头,脸圆中带方,中等身材,两眼很有神,一身粉白的中山装,脚登一双增光瓦亮的皮鞋。他上我们的语文课,代上体育课,还当班主任。那时我们的同学分成四部分,一部分是化念农场的子女,另一部分是化念糖厂的子女,还有一部分是昆明军区五.七干校的子女,当然人数最多的还是我们化念当地农村的这些孩子,但与前面三部分孩子相比,我们农村孩子学习基础大都不如他们。吴老师教得十分认真,语文几乎是从笔画笔顺开始教我们的,不会的还会把着手教,一遍一遍的不觉得烦。他的耐心和学养极好,不会因为学生反映慢而发脾气,总是那么微笑着引导着启发着。到了上书法课的时候,他从握笔,洗笔,运笔,谋篇布局一一教我们。这样的方法现在看起来太不可思议,但在那样的条件下,其实很实用的。如果缺少如此的直观教学,学生只会两眼抹黑,一片。吴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我们开启知识的闸门,把我们一一领进知识的殿堂的。
当时我只听说他是大学生,我们学生大多都乐于听他的课,他的讲解和板书,总是循循善诱,逻辑清晰。我喜欢他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吴老师是真正的一专多能名为语文老师,还教过我们体育和唱歌,不仅能简谱,还能唱。我记得在音乐课上,他给我们唱过样榜戏,那声音使喧闹的课堂一下子萦绕于优美的旋律中。他的字,隶书、楷书、宋体,都写得精到,只是没有看到他的行书和草书。尤其是隶书和宋体,规整大气。尽管那时写的多是口号标语,对他写的字我仍然常常会生出敬意。受他的影响,闲暇之时也会涂鸦,至今日又多了一份爱好,不会感到无聊。
我记得,吴老师除了教我们语文外,还上我们的体育课,带我们做广播体操,教我们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教我们游泳,他的动作标准到位。他还带我们上山砍柴…那些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这人打小就秉承不惹事,不怕事,爱打报不平。我还记得,吴老师把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子,因为打架叫到他的小格子间,抽着水烟筒,关爱有加。我更记得,初二上学期,我意外,你专程到我家看望我,劝戒并鼓励我,要我好好养伤,伤好后回校续读,才让我没有缀学,并以全县语文单科(满分100分,了85分)第一名的优越成绩考上了高中。吴老师,也许您记得,考试那天下着雨,但您不知道,您的学生我,满身湿透,瑟瑟发抖,赤着双脚考完了那不知为何缘由,让我们参加了两次的全玉溪地区升学考…
一个个历经风雨,知识渊博,为人从教可做典范。在我的记忆里,他始终是一座座知识的火山,时时喷发出滚烫的能量,传给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学生。那时的师生关系,算得上水乳交融,纯净的如一潭清澈的水,没有功利,没有亲疏。他的课,无论哪一门,都不会乏味。语文课,老师操着有呈贡韵味的普通话讲读古文,声音抑扬顿挫,像洪钟一般回响;那些古怪晦涩的之乎者也也随之潜入记忆深处。本来对我们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无休无止的陌生文字,但被他用幽默风趣的独特讲课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的语速不急不缓,溪流一样流淌。因为话语有几分俏皮,课堂气氛总是轻松的。他还是一位严谨的老师,不仅讲课表情严肃,声音响亮,而且注重形象。初中2年,在我的印象中他的穿着总是那么一身整洁,风纪扣总是扣着,头发总是一丝不乱。如今一看到电视上一丝不苟的男人的形象,就会想到我们的吴老师。在我眼里,他博学多才,师德崇高。做他的学生,真是一生荣幸,一生受益。
他的知识十分广博,造诣很深,引经据典,张口就来,准确无误,无论涉及到的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的篇目莫不如此。那时,我们的语文课,除了《语录》就当数鲁迅作品最有趣了,我记得,吴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浮想联翩: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的文字经他一讲一读,就活灵活现,我就会想,我很象少年润土,而润土的父亲,活脱脱就是我爹。但我始终有疑惑,尽管我们化念也种西瓜,但我不知道什么是猹,怎么来咬西瓜,一直没弄明白…还有就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他讲到口吐白沫…我还记得吴老师给我们朗读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的精点片断的情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鲁迅先生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紧接着,吴老师还剖析深刻,却不少诙谐有趣。他讲的这个细节至今让我也不能忘怀,就正是车夫对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让我疑惑并记住要时刻提防那个小来,其中的情调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这个细节反映了车夫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与人物性格相符的。我因此明白文学创作中刻画人物需要细节支撑,应该说就是从此开始。我还记得,吴老师为了让我们扩大词汇量,多识字,要我们在课后每人要抄写3500个汉字,那时,那么多字弄得我头都大了。没有字典,我翻箱捣柜,搜肠刮肚也还差一大截,抄得我腰酸背痛,手脚发麻,总算免强完成任务。抄着抄着,字练好了,识字也骤增了,词汇量也多了,作文也写得好了。
吴老师的板书十分讲究,条理十分清晰,每个字都十分工整,一笔一画绝不潦草,横平竖直,点横撇捺张弛有度,遒劲有力;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基本均等,不会忽上忽下。看他板书,我常常陷入一种欣僧人在法会上跳藏传佛教的法舞赏状态。这种严谨的教学和治学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难以磨灭,影响至深。如今他早已退休,生活在春城昆明呈贡新区,前不久我专程去拜访过吴老师,他对我的偶尔到访感到十分高兴,尽管他行动不方便,但还是早早的就下楼到大门前等我。到他家中,一家人都来迎接我,一杯清茶几番交谈,总是倍感亲切,暖意融融。最近,听说他搬新居了,我会抽时间再去看望吴老师。到时,我依然会带着师生之交的情谊,一表敬意和谢意。吴老师这样的恭谦、才华和博学,已经成为对我的鞭策。
在化念小学附设初三班,吴老师带着我们在有限的知识海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沙里掏金,发现了藏在我们心里的桃花源。穿透历史烟尘,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希望的涌现、生命的炽热…当这颗向上生长的种子,深深地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是否能长成参天大树,我夏天即将来临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当陷入踌躇、困顿时,那颗种子便会生根发芽,长出希望和美好的藤蔓,足以撑起自己的全世界。即便做个平凡的普通人,或许时时都会感到被时代裹挟,被生活的波涛所淹没,当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时,吴老师的尊尊教诲就变得有力和弥足珍贵…
我读高中时,已经到了70年代中期。我到峨山一中上高中,在峨山中学我又高兴地见到了吴老师,此种际遇何等了得!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劳动后,吴老师又重回化念,来到与我家毗邻的化念米糖厂教新创办的高中,我们又有了进一步交往的机会,每每劳动之余,我还会跑到吴老师宿舍,请教他一些问题,他总是一如既往对关心我这个学生。但后来,他因要照顾家庭,调回老家呈贡,自此,我们就很少交往了。
到了工作后,我总会以吴老师为榜样,努力工作,是他的为人为师带给我以鼓励和自信。我总想以他的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和工作。我想在我人生之路上,假设没有像吴老师这样的恩师的引导和支持,可能有些东西早已放弃,走不到今天。为此,我也安顿了一个属于自己并聊以自慰的精神家园。谢谢吴老师!
人一生要和多少人交往,但记下的是老师,不管是一字之师一日之师还是影响人生之师他们的学识和风范,就是学生的榜样。无论何时,老师都是永远的老师,别人无可替代;无论成就多么卓著,走得多么远,老师始终都是一座高山,无法翻越;无论人生怎样平凡,老师仍然是不离不弃地伙伴,伴我前行。在这个世上,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报,唯有师恩难报!因为老师只讲奉献。如果说学生是个圆,那么老师和知识就是圆的圆心,学习就是自己的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吴老师,今天写此文,是感恩,也算个文字的回馈,师恩重如山。写着想着,我又回到46年前,我们这群羽毛尚未丰满的小鸟,又在化念龙潭山下石头山的化念小学,在记忆深处围着您…
吴老师,人一辈子,老师有限,爱自己的人有限,到百度都找不到…我会珍惜!故,我永远记得您,我要永远感谢您…
祝敬爱的吴老师,延年益寿,安享晚年!
2017/01/07日草记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散文
“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中国的佛教徒之口,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赣州治疗白癫风医院广元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五岁小孩拉肚子吃什么药
- 上一页:红石大陆第二章队长搭配
- 下一页:余天第八十七章秘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