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游离于生死之间搭配
发布时间:2020-06-01 21:23:11
摘要:是啊,人游离于生死之间,就如置身于洞内洞外,皆因那一线光亮,人才求生而避死。到底祖母是死而复生,还是根本没死,结论已不重要。善行无迹得延年,人的生命价值,不一定与寿命短长成正比,但好人得好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的祖母,名叫王腊仙,生于1911年12月24日,最后一次死亡时间是1998年7月21日,享年87岁。只所以说“最后一次死亡”,是因为她曾经有“死”过一回的经历。祖母死而复生的故事,当年在我的家乡,一度作为奇闻日传千里。但故事背后隐藏的一个惊世秘密,却鲜为人知。甚至在她四子一女的数十名家庭成员中,也只有我这个长孙有缘在祖母弥留之际,从她口中了解到她至死不愿透露,守口如瓶四十年的一件离奇往事。
先从她那次死亡经历说起。那是1985年7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祖母的死讯,便向单位请了三天丧假,马不停蹄赶回家。快到家门口,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然而,家里的情形却把我惊呆了,祖母平时单独住的那间小木屋,还有我家和伯叔家,都冷冷清清,几乎空无一人,更不肖说祖母的遗体了。从年幼的妹妹口里我才悉知,祖母死在一个叫杨溪桥的地方,离家有五,六十里山路,现在全家人都赶往那里起尸去了,我来不及多问,不顾天黑,一路打听赶往杨溪桥,没想到,一件更离谱的事在等待着我。
那里有一户人家也正在打理丧事。只见灵堂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一祯酷似祖母的遗像挂在灵位上,香火供奉。一班民间乐团,一班做血骨道场的道士,此刻正准备收场。我们家亲友几十号人全都到了那里,以父亲和伯父为头的几位长辈,正围着棺木与那家主人交涉,只听到伯父说:“就凭她手上戴的这个玉钏,绝不会弄错,死的这位老人家是我的娘,而不是你的,我敢打赌”。他声音高亢,但语气平和。我走近畅开的棺椁,目睹祖母遗容,尽管她换了一身黑色寿衣,还是一眼确认无疑,当场恸哭起来,其他伯母婶娘,姑母等也应声动哀,这场错认尸的闹剧此刻才得以尘埃落定。最后双方商定,我方给予对方相应的经济补偿,对方尸归原主,连同棺木将祖母遗体转运回自家,由自家的孝子贤孙连夜办理丧事。
这事的来龙去脉得从三天前说起,原来,祖母几天前独自外出寻访一家多年没来往的远房亲戚,在崇山峻岭中迷了路,可能因中暑死在那户人家附近的山沟里,被一放牛娃发现。事有凑巧,这家主人的亲娘数年前患颠痫病走失,她的子女多方寻找仍然渺无音讯。闻听山沟里死了一个老太婆,一看身材体貌年龄近似他的母亲,因思亲心切,来不及细辨,就把祖母当作他的亲娘操办后事。守灵那天晚上,分头寻找祖母下落的姑母一行也正好找到杨溪桥。事情才真相大白,那家人不得不承认弄错了,他的母亲是从来没有戴过玉钏的。
按照农村习俗,死人须停尸三日,然后下葬。考虑到天气炎热,祖母死期难定,又在别人家里停放了两天两晚,家人决定祖母遗体在家里只停放两天,于是赶紧通知各家内外亲友及单位送祭人等,第二天举行葬礼,第三天下葬。
奇迹就发生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七时许,各路送祭队伍陆续到达,一时花圈,祭帐铺天盖地,锣鼓,鞭炮震耳欲聋,流水般的酒席开了一拨又一拨,磕头行拜,绕棺致哀的人排成长队,人们正与74岁高龄的祖母作最后告别,气氛肃穆,场面壮观。
当我陪同单位前来悼唁的领导和同事绕棺向遗体告决不能让它与自己失之交臂。别时,我居然发现祖母的右眼帘似乎微微颤动了一下,当时不敢肯定,以为自己神情恍惚,幻觉所致。再经过时,又发现动了一下,这次看得分明,我情不自禁,大喊一声“奶奶没死啊,她又活过来了”!当时的场面就象冷水溅入滚油锅。
哀乐嘎然而止,念经的道士象木雕罗汉,张口结舌。绕棺的队伍顷刻象发现定时炸弹,纷纷夺路而逃,唯有她的亲人蜂聚拢来,将她扶起,喊娘的喊娘,叫奶奶的叫奶奶。灌水的灌水,一阵忙乱施救之后,祖母居然勉强从棺材里坐了起来,随即被抬到床上。不久,一个姓杨的乡村老中医被请到,把完脉,输入两瓶葡萄糖液,祖母就能开口说话了,她说感觉很饿,想吃点白米粥。吃完粥,她就跟平时那样,呼呼入睡了,老中医告诉我们,祖母只是身体虚弱,其它生命体征正常。
一场丧事办成一桩喜事,全家上下和亲朋好友转悲为喜。灵堂撤了,棺木,祭帐,花圈都藏了起来,只是酒席照开不误,脱掉孝服子孙们里外穿梭,有说有笑,一边殷勤地照应客亲,一边参与人们对这件奇事的猜测和讨论。有的说,是无常拉错人了,阎王的生死薄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索命鬼一时疏忽大意,常常将死期未到的人解押到阴间,经阎王核查有误,又被遣送回阳间,再去拉寿终正寝的那个。有的猜测,可能祖母平时积有阴德,被轮回司判增寿多少多少年,以示褒扬扬善行,于是被阎王一脚踢了回来。这看似站得住脚的观点,同样遭到抨击和反驳,几杯酒下肚,人们个个面红耳赤,争执不休,各自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发表看法和观点。
当我传菜到老中医坐的那桌时,他的一番话立即平息了这场争论,他说:“你们既不是阎王的秘书,也不是地府的听差,别瞎说了。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腊仙姐本来就没死,只是因中暑或饥渴导致休克,从她失踪那天算起,到现在也不过七天,符合生命维持的极限。人即使心脏停止跳动,脑细胞不一定死亡,这在医学上是不能界定死亡的。”
他还说:“这类起死回生的生命奇迹并不少见,火葬场经常有死人在推入焚尸炉之前复活开溜,坟墓里也经常传出救命之声。我看到一份杂志上讲,有四成以上的死者在坟墓里挣扎过,比如埋葬时头朝北,挖出来时却头已朝南。由于活人的疏忽,不知有多少不该死的人死在墓穴里。这是咋回事?人死,自古有停尸七七四十九日的习俗,而今呢,不说四十九天,就是停放四十九个钟头也嫌长了…”他就象一个发表演说的权威专家,说的有板有眼,理据充分,在坐的所有人一时鸦雀无声,再无人辩驳。
我正要退身,有人答腔了。一个年轻人幽默地问道:“杨医生,假如你死了,你打算要你的后人停尸几天呢?若放四十九天,你就得立下遗嘱,并给大伙准备每人一套防毒面具,不然,谁敢为一堆臭肉守灵啊。一阵哄堂大笑后,众人都将目光移向这个发话的人。
他叫杨波,是一个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后生,三十来岁,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们家乡考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国有企业任总工程师,他年幼丧母,兄弟俩靠父亲一手拉扯长大。他与我们家的关系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过年过节就常见到他父亲带着他兄弟俩到祖母家里走动。我们既不同姓,又无任何姻亲瓜葛,他居然称呼我祖母“恩娘”。
在当地,恩娘即妈妈的另称,至今我伯父仍然如此称呼祖母,我曾向祖母求证其中来历,她笑而不答,问父辈们,他们也不甚清楚,偶尔糊其词的回答:也许你奶奶收的义子吧。前几年他父亲过世,兄弟又溺水身亡,扬波在家乡已没有亲人,除了清明回来扫墓,很少见到他。不过他仍与伯父保持联系,每年春节,总有一些钱物寄来,由伯父转交到祖母手里,这次伯父将祖母去世的消息首先告诉他,没想到他连夜坐飞机赶到,还穿起了孝衫,俨然生身父母,竭尽人伦孝道。
当时祖母有点发烧,老中医被请进里屋去了,关于祖母死而复生的话题讨论就此中断。人们希望祖母自己开口解密。我一直期待她康复之后,听她亲口叙述这段离奇经历,然而,后来的情形使我大失所望。
祖母经历这件事之后,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表情麻木,沉默寡言,甚至忌讳任何人提起她死过的事,若其他人背地谈论,被她偶尔听到,她就显得很不痛快,总是说一句“您又在咒我死啊”,就气冲冲转身走了,所以在以后的1 年时间里。谁也不敢当着她的面旧事重提。
直到1998年春天,闻听祖母病了,连续三天粒米未进。这是她1 年来第一次患病,我感到事态严重,决定请假去陪护她几天。见面那天,天气爽朗,婶娘把她安放在一把竹木躺椅里,裹以一床缎面提花被,昏暗的小木屋湿气很重,我提议让祖母晒晒太阳,于是将躺椅移到禾场中央,我则搬一把小矮凳挨她坐下来,象守护一个婴儿摇篮似地。其他人都忙乎去了,我和祖母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眼望青山,拉扯家常往事。她虽在病中,但精神抖擞,而且那天格外健谈,对我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问必答,那个守口如瓶的秘密,也就不知不觉被我套了出来。
那是发生在1958年的一件事。那年兴大集体,家家断炊,生产队设立公家食堂。祖母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是颇具菩萨心肠的大好人,故有人戏称她“腊仙菩萨”。她被推选为集体食堂总务,掌管着全队几百号人的油盐柴米。那年头,人人都漂着肚子过日子,一个成年劳动力每餐只能分发四十粒炒蚕豆,很多人常常饿得肚皮贴脊背,祖母深知这份工作的份量,假如略失偏颇,则生死攸关。所以,她非常职守尽责。
五月的一天晚上半夜,值守米仓的祖母突然听到米仓后面有响声,连忙提着马灯去查看,果然,仓板被撬开,地上也发现零星米粒,纵眼望去,只见一个黑影正在翻爬土围墙,她一声大喝,山谷回音,宛如地动山摇。盗贼竟吓得从墙上滚了下来,她连忙提灯奔过去一照,天啊,原来是邻队的杨青山,这人祖母是认得的,他经常到我们家屋后山上挖野菜,摘棕树籽,弄回家为他的妻子熬汤喝,由于吃的过多,妻子最近患水肿病死了。此刻,他光着上身,双膝跪在祖母跟前,沉默不语。一包用衣服包着的白米,不过三,四斤,从他颤栗的手里摆放到地上。目睹眼下这个瘦骨如柴的年轻人,祖母心软了,心想:就算我今天放你一马不捉你,你饿成这样子,也爬不出这围墙呵,当时就动了恻隐之心。
“腊仙姐,我也是和尚的脑袋---没发(法)了。家里两个死了娘的儿子,挨饿好几天了,小鸡儿爬粪堆,找口度命食,如今犯在你手里,终究死路一条,两个儿子,就拜托您老人家了。菩萨心肠的祖母,哪见得这样场面,连忙将他扶起,把那包米塞到他手里说:“青山,别讲没志气的话,你拿着米快走,就当我什么都没看到,我不透风就是了”。连拉带扯,又安慰了几句,才把他从前门送走,青山感激不尽,走去很远,还回过身来,对祖母这边鞠了几躬。
祖母钉好仓板,收拾好现场,已是凌晨两点,她依旧上床睡觉,可是奇怪,她总翻来覆去睡不着。回忆刚才发生的一幕,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翻身下床,锁好门,摸黑翻越两座高山,高一脚低一脚赶往青山家。
那是一间破损不堪的低矮茅房,祖母到达那里时,天还未亮,只见柴门紧闭,屋里透露出微弱的灯光,透过泥墙的缝隙,祖母看到令她终身难忘的一幕:屋子中央摆放一张小木桌,上面点着一盏煤油灯,忽明忽暗,刚喝完米粥的碗筷还没收拾,青山仰着头站在威斯布鲁克将球砸到篮板上桌子上,两个赤身裸体的小男孩约莫三到四岁,正抱着父亲的双腿,用微弱的声音哀求道:“爸爸,你下来嘢。我再不叫肚子饿了”。祖母往上看,只见屋梁上系一根棕索,青山正在打一个结往脖子上套。祖母来不及多想,一脚将门踢开。跑过去一把将他拽了下来,两个小孩被这突如其来的人,突然的举动吓得嗷嗷大哭起来。
祖母问青山,为何不信任她,青山涕泪纵横地说:“腊仙姐,你就让我走罢,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再说,这日子叫俺怎么过啊”。于是祖母当场朝东方下跪发誓,向他保证: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哪怕烂在心里,也不会对任何人泄露。青山终于相信祖母不是落井下石之人,答应放弃自寻短见的念头,并承诺,哪怕讨米,他也要把两个儿子哺养成人,当时就让两个孩子给祖母下跪,拜祖母为恩娘,其中小的叫杨涛,年龄稍大的一个,就是杨波。
祖母讲完这段故事,老泪纵横,不停地用系在衣襟上的那方污渍斑斑的手帕,揩揉那双曾经闭过的眼睛。我问她是不是因为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向我透露了这个秘密而后悔,她摇头,她说这几天常常梦见死去的青山和涛儿,想到四个人走了两个,而她却活到这把年纪,她伤心,她说阎王爷不该让她活这么长时间。我意识到,祖母这回恐怕活不长了,她特地把这段往事讲给我听,是不想让一个行善积德的故事真正烂在心里,再埋藏到永世无言的地底下去。行善积德,代代相传,恰似风雨飘摇的夜晚一盏若隐若现的马灯,永远照亮儿孙后辈的前程。让我们明白今世修来今生福的道理。在祖母入土十年后的今天,我把这个真实故事写成文字公之于世,不过是想让这盏灯亮得久一些,照得远一点。
末后,我出于好奇,求祖母谈谈死后的感觉,她的回答简单而幽默:人死后,就如走进一个黑古隆冬的山洞,走啊,走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见到前面一线光亮,原来那就是洞口,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棺木里,满堂的儿孙媳妇,在亮堂的堂屋里哭的哭,笑的笑,随和只记得,她躺在没有蚊帐的床上,杨郎中正在为她把脉……
祖母的回答让我忍俊不禁,但仔细回味,又觉不无道理。是啊,人游离于生死之间,就如置身于洞内洞外,皆因那一线光亮,人才求生而避死。到底祖母是死而复生,还是根本没死,结论已不重要。善行无迹得延年,人的生命价值,不一定与寿命短长成正比,但好人得好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共 497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每个人都有生有死,但无论生死都只一次,所以文中高寿老太死而复生的事情被人们当作了传奇故事,广为传扬,而老太对其中的秘密却始终守口如瓶,直到生命中真正的寿限来临时,才把一段沉年往事说了出来:老太一生行善积德,做尽好事,更把一家人的命从死亡的路上拖了回来,并把对方偷粮食的事情死死地埋在心里,好人做到底。或许正是这样纯粹真正的善感动了上苍,才多给了老太十多年的寿命。或许这个故事多少带一些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善良与好人好报的理念却是每个人做人做事永恒的方向,但愿老太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所人都能秉着良心,牢记今世修来今生福的道理。【:瞳若秋水】【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 1510】
1楼文友:201 -0 -14 21:0 :22 好人好报的故事从小便听了不少,善良也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日行一善更是手到擒来的小事,但愿大家都能做个善良的人。 秋水横波远8 62 91 7
平凉白癜病医院剖宫产术后腹胀便秘的原因
晚上夜尿多怎么治
- 上一页:莫永史博士是国家P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搭配
- 下一页:br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