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市场一房一价仍在玩躲猫猫
发布时间:2019-08-12 10:30:07
海南市场一房一价仍在玩躲猫猫
长期以来,由于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信息失衡,在房产交易中存在许多弊病。开发商借助分批次推货、捂盘惜售、制造抢购假象等各种手段拉高公众期望值,从而牟取暴利。
今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发通知,部署从11月10日至12月1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专项检查,检查对象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中介机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楼盘和房地产中介机构门店明码标价情况进行检查。
连日走访海南省多家楼盘发现,目前商品房销售仍存在公示信息不全、公示渠道不清、明码高价再调整等乱象,呈现“一房一价”难实行的局面。商品房明码标价难在何处?“一房一价”执行为何存在“走板”“躲猫猫”的尴尬?对此进行了调查。
市民声音
执行效果不理想看房价像猜谜
“一套房子一个价,要都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提起看房,海口市民王女士心中满肚苦水。近日,准备买房的她在海口国兴、国贸和海甸岛等多个片区看房,但各类房源的定价让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虽然说‘一房一价’政策已经执行了好几年,但现在看房价还是像猜谜。”王女士介绍,很少看到有开发商将基准价、浮动幅度、综合差价、销售单价、总价等信息完整地公示在售楼处的显眼位置。
她透露,在看房过程中,开发商普遍采取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报价方式,即只先公布一个相对低廉的均价将消费者吸引上门,当顾客上门看房后便会发现,每套房子都会根据位置、户型、朝向和楼层等优势逐一加价。“有了这样的套路,购房者很难确定房子的真实价格和性价比,也难以对各房源进行比较,最后花的钱总是高于自己的预期。”
除了逐户加价以外,明码高价也是开发商故弄玄虚的手段之一。曾从事房地产业的卢女士介绍,有些开发商会放出高价,再打折优惠卖房,最终将价格调节的余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链家海口地区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就目前而言,海口地区真正落实“一房一价”的商品房不到三成,多为大型房企,中小型房企基本上无法确保商品房明码标价,二手房更是基本没有“动作”。“由于二手房涉及到房主、中介和买主三方,在具体操作上更为麻烦。”该负责人介绍,有时房主的标价意愿随市场变动,导致出现临时调价的情况,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
业界反馈
多方原因致落实难监管不断加力
“对购房者而言,与开发商间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在购房时处于被动地位。‘一房一价’的目的就是,让商品房价格更透明规范,缩小开发商操纵价格的同时,让消费者可获得更多的知情权。”省房地产协会秘书长王静称,然而和所有的调控政策一样,“一房一价”执行起来还面临许多难题。“政策实行的效果不理想,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的。”
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主要有几大原因:首先是由于企业对于国家政策缺乏认识,对于政策的熟识度不高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信息公示上不规范;部分房企存在侥幸心理,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楼层的房源进行公示以此引诱购房者;同时,由于行业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公示模板,部分房企在公示中存在隐瞒不报、公示不全的现象。此外,由于开发项目众多,相较而言主管部门人手有限,增大了监管难度。
“目前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王静表示,仅在11月内,相关监管部门便连续下发多次文件,并多次举行会议召集房企和相关负责人,要求完善商品房信息公示制度,加强落实对“一房一价”政策。
不过,对于执行“一房一价”规定后,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担忧,对某些开发商来说,不排除对项目的报价有可能会过高而偏离实际市场价的可能性,既然已经公示过的房价不能轻易调整,那么很可能出现“高报低开”局面,如此不仅让“一房一价”的政策变了样,反而会造成房价上涨的预期,让楼市调控难度更大。对此,有不少购房者也心存担忧,一房一价本来是好事,一旦成为开发商借机涨价的理由,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购房者。
相关部门
保护权益消费者要擦亮双眼
据了解,此次全国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经营者不明码标价,未在交易场所醒目位置公示信息;不“一套一标”,不一次性公布全部销售房源,在标价和公示的收费之外加价收取未予明确标示费用,利用虚假的以及令人误解的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等七大行为。
调查发现,以上七大行为在房产界很常见,也面临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二手房挂牌价格真的很难定。按照《商品房明码标价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中介服务机构代理的二手房参照本规定执行。”在海南省多个市县几家中介公司走访时,不少中介公司表示,他们只能对卖方要求的售价给予意见,并不能左右其销售价格。
宝宝一到晚上就咳嗽灯盏花药业都有哪些产品
怎样知道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