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积极引领变革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9-08-14 15:30:2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年多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同睹,所遇到的问题也一一显现。作为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地方试点和省域经济转变方式的试验田,海南正在努力的攻破难题,并用行动引领变革发展之路。
24年前,位于中国南端的岛屿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机遇: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在1988年4月26日正式挂牌,从此跻身中国第五个经济特区的海南,从一个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岛屿被推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了正轨,中国南海上的这颗璀璨明珠也因此迎来了历史性的第二次发展机遇。
刚刚步入正轨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2011年的三亚“宰客门”事件把海南推上了风口浪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宰客门”事件暴露了海南旅游快速增长与海南本身的产业基础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民众的幸福家园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国际旅游岛应运而生
自1988年建省以来,从建“一线管死、二线放开”发展模式的设想,再到洋浦开发区、特别关税区、南海开发战略基地、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再到国际旅游岛的确立,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之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研究所的所长夏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省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决定了海南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需要大开发、大建设、做大经济总量。
“海南在办特区的这24年改革历程中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夏锋表示,这条不平凡的路其中之一就是对产业发展的定位长期存在有争论。直至2010年国际旅游岛的文件最终确定海南未来发展之路,那就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地处热带,四季温暖如春、湛蓝的海水、风景秀丽的沙滩和椰子树,这是海南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国际旅游岛因其特殊地位最终确立的根源。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看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位的确立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国际旅游岛不是单向的旅游产业的突破,而是一个省域经济转变方式、进行创新实验的突破。这就是海南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使得海南跳出从前的农业或工业的发展道路。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在新时代背景下,省域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试验田。”
除此之外,“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海南的一个地方试点。”夏锋表示,国际旅游岛在全国中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它对全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建立在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上的示范作用。
“30年前,谁都不会想到来海南旅游,大家主要还是解决温饱问题。然而30年后,环境、健康、空气等成为人们的一个主要需求。”夏锋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的生态环境就值钱了。富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就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机遇。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对海南存在着一种刚性的、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养老、房地产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几年里,经济腾飞的同时带来的是人民生活的殷实。“国民的消费需求有了质的变化。出国,买房买车,甚至追求第二居所都很正常。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健康和闲暇。”王健生表示,面对国内巨大的需求,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运而生。
这两年来,海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海南以它的华丽转身验证了国际旅游岛路径选择的正确。夏锋指出,“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十一五’时期,海南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长14.7%左右,基本上实现了翻番的目标。新增财政收入的70%也是用于民生事业。”
在今年4月召开的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2515.29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1617美元增加到442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2.7:27.4:39.9优化为26.2:28.4:45.4。其中,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海南省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海南正成为中外游客青睐的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此外,以洋浦石化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集约化、园区化、高科技含量、高环保门槛的新型工业不断壮大;农垦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省部共管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重大改革,激发了农垦活力,改善了垦区民生;绿色、安全的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天然橡胶、南繁育制种和水产基地。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海南没有走先破坏后发展的道路。在上述会议上,罗保铭提到,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森林覆盖率比五年前提高4.9个百分点,达到60.5%,空气质量、河湖和近岸海域水质继续保持全国一流。
微量元素正常值是多少青岛双鲸维生素D滴剂
小便发黄吃什么水果
- 上一页:有了户型图纸为什么还要量房
- 下一页:前五无水货年选秀正在证明自己是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