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搭配
发布时间:2020-05-28 06:15:41
今年5 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恰逢郭沫若诗集《女神》出版90周年,于是,围绕纪念《女神》而举办各项活动被不失时机地纳入“文学与记忆”的总命题。
5月17日,郭沫若纪念馆展厅里一场解读《女神》的教育戏剧观摩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20多家文学家、作家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关注。这场观摩活动由郭沫若纪念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抓马宝贝(Drama rainbow)英式创意学校的年青老师作为志愿者,和北京市朝阳区同心实验学校的18名六年级的农民工子弟一起,在教育剧场中担当了主角。整场教育戏剧活动真切感人,别开生面,成为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的一次全新体验和成功尝试。
备课《女神》
教育剧场,是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一门学科,有其独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同时综合了多种元素的艺术。剧场中的互动及观演感受,让参与者和演员老师一起在设定的情景中探索特定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者能更直接地融入到具体情境中去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和自身的经历相联系。
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目前只在儿童教育领域中展开。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能否走入博物馆,走入名人纪念馆?能否适合10岁以上的中小学生,丰富他们在博物馆第二课堂里的活动?郭沫若纪念馆从事公众教育的专业人员带着这样的问题,同北京抓马宝贝(Drama rainbow)学校的青年老师一起,品尝着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滋味。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新诗集。1921年6月7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青年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在东京成立了著名的文学团体 创造社。创造社的第一批“创造社丛书”和第一种文学刊物《创造》季刊随即在上海出版。作为首批“创造社丛书”之首的诗集《女神》,见证了创造社的诞生;创造社也秉承着《女神》的时代精神,高歌猛进地泅入新文化运动的大潮。
在新文化运动史上,虽然有胡适的新诗集问世在先,但是真正以崭新内容和崭新形式为中国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却非《女神》莫属。在收入《女神》的56首作品中,既有长达 00行的巨制《凤凰涅槃》,也有仅只三行的小品《鸣蝉》;既有张显(微博)着凌厉狂放的惠特曼诗风的《天狗》,也有浸润着清新隽永的泰戈尔韵味的《别离》《春愁》。这些作品的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9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诗集,找回曾经记忆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诗集带来的冲击与魅力。但是对于自愿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十三岁上下的农民工子弟来说,如果直接从这些诗歌原作入手,会超出他们现阶段的理解能力。为此,北京抓马宝贝(Drama rainbow)的老师作了充分准备,他们和郭沫若纪念馆的研究人员讨论交流,最后选择了苦闷与更生这样两种意境,然后采用适合于六年级孩子的方式,制定教案。活动得到农民工子弟学校 北京朝阳区同心实验学校的配合,志愿者老师们提前利用一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去郊区和同学们结识,通过互动让他们对教育剧场有一点点初步的了解。
“剧场”速描
纪念《女神》90周不得不爱。NO.3 MINI COUNTRYMANMINI COUNTRYMAN依然采用四轮四角设计年的“文学与记忆”教育剧场设在郭沫若纪念馆西院展厅。剧场活动开始后,一个细节让人眼前一亮:担任教育剧场的指导为使参加者能够以最快速度融入活动老师蔡洁,是个不久前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志愿者,她把鞋子脱掉,身着黑色体恤和黑色的裤、袜,和这群农民工子弟一起围坐在地上,把鲜活的色彩留给了参与互动的孩子们。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参与精神随着她的提问、引导,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发言越来越不拘束,主动和另外两位老师商量、结伴,融为一体。
根据教育剧场设定的情节,孩子们步入一个被战乱、贫穷、疾病困扰的境地。18个孩子随机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朗读一行《凤凰涅槃》中的诗句,并按照这行诗句的内容设计出一组充斥着苦难与压抑的造型。四个小组的孩子依次大声朗读着那四句诗,仿佛在和诗人一起诅咒那“脓血污秽着的屠场”,那“悲哀充塞着的囚牢”,那“魔鬼叫号着的坟墓” 稚嫩的声音里满含愤怒,令人震撼。
随后,舒缓的音乐响起,教育剧场进入另一个场景。天空晴朗,晨曦初上。孩子们静静地、轻轻地捕捉和体验着草木扶苏,生命在光明中萌发的感觉,仿佛“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 ”(《女神 光海》)。孩子们的心灵在自编自演的情境中受到触动,观摩者也为同学们精神的专注,思维的活跃,演示的生动真诚所感染,一起重温着《女神》中那些激荡人心的诗句。
整场活动,志愿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向孩子们直白地讲解任何一篇作品的标题是什么,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不断启发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女神》的时代,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相信,待到这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阅读《女神》时,这场“文学与记忆”教育剧场所给予他们的感受,必定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效应。
前景瞭望
教育戏剧活动结束后,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主持召开了座谈会。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来自蒲松龄、曹雪芹、鲁迅、茅盾和赵树理等中国著名文学家故居、纪念馆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抓马宝贝(Drama rainbow)学校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们就教育戏剧与博物馆,教育戏剧与名家名篇教学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讨论。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材中名家名著的解读,长期以来大多停留在文本上。一位与会的英国学者有感而发地说:“中国的孩子很优秀,他们的记忆力极强,学习成绩拔尖。但是在教育机构开展的一项创造能力的测试中,150个国家的同龄儿童,中国的排序仅为第147。”这一数字背后所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认真思考。教育剧场这种教育形式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测重点不同,它的着眼点主要不在于阅读,而在于感受,感受作品的精髓和创作背景,并且希望把对作品感同身受的理解带回到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成长之中。中国是文学大国。然而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名著与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都面临着浅尝辄止的尴尬、。纪念《女神》出版90周年的教育戏剧活动,让博物馆人初次感受到教育戏剧的独特魅力和教育价值,也让从事教育戏剧的工作者们在博物馆找到广阔的合作空间。从事教育戏剧的专业人员与博物馆,特别是文学类博物馆合作,通过教育戏剧、教育剧场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推动经典名著走进当代,走进生活,走进不同年龄,不同人生经历的读者心中。如何推广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形式,使其经常性地应用到博物馆公众教育里来,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
优秀的作品其灵魂是永存的,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失。90年前,诗集《女神》正是在浪潮涌动的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时代中诞生。当下,新颖的教育模式与中国文学经典摩擦而生成的火花,将照亮文化传播者与教育受众之间沟通的道路。就像《女神》给予我们的“五四”精神,要突破固有的模式,发现新的价值,在旧有的传统中创造新的范例,给参与到其中的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刘彬)
泉州白癜风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要多久
小儿肠痉挛腹痛难治吗
- 上一页:混沌阴阳录第一百七十三章连字诀搭配
- 下一页:br昔日造访杜甫草堂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