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都江堰体育网 >> 网球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有利因素多

发布时间:2020-08-13 22:29:54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有利因素多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有利因素多

从去年底的“形势严峻”到今年初的“谨慎乐观”再到现在的“较为乐观”,人们对今年乃至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信心日增,分析发现———

今年以来,每月刷新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不断地修正着人们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从去年底的“形势严峻”到今年初的“谨慎乐观”再到现在的“较为乐观”,人们对今年乃至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信心日增。透过分析我们发现,提升信心的是经济运行的众多有利因素。

党中央驾驭调控经济艺术高超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险象环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通货紧缩的趋势、国际经济风云的突变,一个又一个的经济风险接踵而至。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从容应对,准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基本趋势,全面分析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始终掌握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主动权,显示出了高超的驾驭和调控经济的艺术。

1998年初,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刚至,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地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鼓励外贸出口等措施,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风景这边独好”。去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严峻局面,我国高擎扩大内需大旗,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2001年,GDP增长7.3%,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又升至7.8%。

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十三年来,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化解影响稳定的各种矛盾,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面对就业和再就业这个诸多矛盾的焦点,我国实施了再就业工程,逐步建立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三条保障线”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和结构调整,保证了绝大多数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多渠道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经过十三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全部农产品和绝大多数工业品的生产由市场决定,90%左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沪深两市的证券市价总值超过4.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0%左右。市场法规逐步健全,市场监督机构和认证机构逐步完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逐渐消除,基本上形成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01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109316亿元,比1995年增长91.4%,控制力明显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猛增到三分之一强,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与1991年相比,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加2644万人。

内需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

中国之所以能够既安然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又从容地在这次世界经济衰退中保持高速发展,扩大内需功不可没。

2001年,在国际经济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我国保持了7.3%的稳定增长势头。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锐降24个百分点,外需增长明显受挫,经济增长九成以上的动力来自内需,中国经济已明显地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来自于政府和非政府的力量还都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在近5年的扩大内需实践中,我国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内容,把扩大内需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不断为促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需求增长的内在机制逐步完善,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不断增强,内需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13年来,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实力日益增强,增长波动也逐渐被熨平。1997年至2001年,我国GDP增长在8.8%—7.1%的区间内运行,增长波动控制在2个百分点以内,远小于改革开放初期10个百分点的起落。

作为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的一种结果,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出向好势头,国民经济在平稳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比各项指标向好更具内涵的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固定资产构成中,更新改造投资的爬坡让人看到了经济增长在积蓄后劲。今年上半年,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6.4%,比去年全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是今年经济运行中的另一个亮点。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比去年高出4.8个百分点,表现出恢复增长的强劲力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拉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保持了平稳势头,但汽车、住房、电子通信产品的热销,让人们看到了消费升级的前景和巨大需求空间。

加入世贸正效应初步显现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个最明显、最直接的积极效应就是跨国资本以空前的速度蜂拥而至。今年1至8月,外商投资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也达23.6%,实际利用外资额达366亿美元,约占我国20多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一成,外资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15%升至11.2%。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1万余家。专家预测,今年外商实际投资额有望突破500亿美元,增速将达10%。

中国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凸现,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另一个更具积极意义的效应。200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破5000亿美元大关,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占去年全年进出口总值的3/4强,增速为16%,是去年增速的2倍多。外贸出口更是强势夺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增长18%,比去年全年增速高出11.2个百分点。在出口贸易构成中,加工贸易占了大头。今年前8个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110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55.1%,与去年相当,增长17.7%,比去年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迅猛增势,凸显“中国制造”的魅力。

出口产品结构则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实力和潜力。10年前,中国的出口商品还以廉价产品为主,而如今,机电产品独占鳌头,其出口额直逼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高新技术产品成新锐,在1996年至2001年间,其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高于同期GDP增长约12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亦由9.8%升至17.5%。

当然,今年来全球经济趋好,也将促进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从2000年年中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减速已经结束,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速度。值得提醒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物价水平低位运行,下岗失业人数仍然较多,农村需求增长缓慢等,这些问题错综交织,只有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都江堰体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 http://www.vcqv5.com All Rights Reserved.